HISHE,EMH

超蝙(?),Ianthony (—2010左右,现在这两不关我事),豹鹰(鹰眼)

杂食

求多带我豹玩

可私信瞎聊

以及,看头像就知道,我对我菊苣真爱(划,头像是怎么看得出来啊

 

当我们在谈论性别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泡菜小姐: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的性别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sex),而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性别(gender),比如一个女性在社会、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角色(生育者、抚养者、贡献者),“应该”展示的性格、品质、形象(温柔、漂亮、贤惠)。与生理性别不同的是,这些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性别期待并不是存在基因里、人生而带有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影响的。一个个体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连自我认知但非常少,更不必说“性别(gender)认知”了。而后天在社会环境下耳濡目染,便渐渐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带入了个体所处社会的、文化层面上的性别期待,并且慢慢的向这个期待靠近。
总体来说,生理男性与女性的大脑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是的区分我们性别的XY染色体并不太牵扯到大脑)。但是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的是:理科还是男生比较擅长。女孩子学理科?是不是太辛苦啦?女孩子学工科?好厉害啊!男生学文科做什么?男生就应该学理科啊!
实际情况也确实是文科女生多理科男生多。但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因为先天的生理原因值得考究。或许在男女性别表达基因中的确在某种层面上影响了男女的兴趣点不同,但我们不能否认社会引导(尤其是在家庭、学校层面上)对男女生的学业表现、职业规划上有不可否认的影响。比如说,“男护士?那不是女生干的活吗好好一个男孩子不想做医生跑去做护士一点出息都没有!”
生理男性与女性的差别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层面上的性别。不可否认的是生理男性的平均力量高于生理女性。因此生理男性的传统文化定义常常是提供者,女性则为哺育者:男性“理应”为他的家庭提供一切所需,女性“理应”为她的家庭繁衍生息;出色的男性因拥有更好的资源而拥有选择哺育者的优先权,而出于后代的生存能力考虑,女性也愿意与优秀的男性交配。这样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性别分工在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并且延续有千年的历史,但是显然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自19世纪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她们在很多方面,并不比生理男性低等,她们是拥有自主意识的、独立人格的个体,不是一件美丽的饰品,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生殖和展示她的伴侣的地位、能力。现代的生理女性,同生理男性一样,有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她拥有支配自己身体、人生的所有权利,而这些权利,包括但不限于:选择伴侣,结婚与否,是否生养孩子,性关系(参与方自愿的基础上),接受教育,职业选择。
女权运动,核心是平权,是消除性别偏与不平等。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目前大多数社会,西方或是中国,都是男权社会。在两性关系中,生理男性,依然如一百年、一千年前一样,占有优势地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权社会的性别偏见下,生理女性(或是其他性别者,如跨性别者transexual)不仅仅是唯一的受害者,生理男性同样是性别偏见的牺牲者。首先,很多生理男性仍然,本能的或是迫于社会压力的,在家庭中负有提供者的责任(在中国社会中表现为买房买车收入高于妻子)。但设想在一个性别平等社会中,若男女性拥有同样的求职机会、相似的平均收入(目前多数社会男性平均收入高于女性),这份生存压力将平均于两人之间而非男性承担大多数。其次,在外别上缺乏典型生理男性特征的男性们,因先天或是后天的个人选择,而拥有趋于女性化的特征,常常受到歧视。但是归根结底,为什么一位生理男性不能关心时尚、化妆?为什么当一位生理男性拥有较为阴柔的嗓音而被嘲讽为“娘炮”?为什么一位女生穿着传统男性服装,裤子不会受到讽刺,但若是男性穿上裙子就被视为另类极端?传统性别文化的回答是:这太女性化了。仍然是把女性降低为一个劣于男性的地位。性别歧视,在压制女性的同时也限制了不再少数的男性。第三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点。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计划生育时代的具体表现为:千方百计的得到一个男性后代。自然状态下的男女比例是近乎于1:1,而今天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后的出生的男女比例,通过堕胎女婴、谋杀女婴、抛弃女婴,达到了138:100,男性比女性多处3300万。适婚男性,面临的是艰难的择偶压力。
性别偏见、不平等已经、正在、即将影响所有人的生活。因此,女权运动并不仅仅为了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男士们,女权主义,你今天戏讽的女权癌们也在为你发声。一个性别不平等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牺牲品。

评论
热度(40)
Top

© Erdouzi_蹦跶的大猴子 | Powered by LOFTER